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相关研究和思考

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09: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要求。作为高等院校体育工作者,高校体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要求。作为高等院校体育工作者,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全社会重视体育、参与健身、追求健康的历史机遇,不断探索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做法,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和体育工作变革。

1 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内涵

1.1 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一个相对比较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概念,其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广义的体育意识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对于体育发展的一种主观印象,属于人的社会意识观念形态的一部分,是人的思维对于感觉材料的一种反映。简单来说,体育意识就是指人们在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感受、思维、经验、技巧等内容的统一印象。而狭义的体育意识是指某一可观存在的体育项目在人们脑海中的直接反映,是具体针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的一种主观印象[1]

1.2 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坚持下自动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体育习惯和体育锻炼需要及行为存在直接的联系,是在没有外界监督和个人意志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的一种活动倾向。

2 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就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来说,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比较严谨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模式,学校对于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也不足,导致公共体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自由散漫,有些甚至直接改成自由活动课,大家可以进行体育运动锻炼,也可以自由活动。这种教学体系下,体育教学很难取得实效,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也缺乏兴趣度,很难有效培养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一些文科类班级中,女生较多,在开展公共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也给予她们足够的关照,导致一些女生存在偷懒的行为,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比较普遍[2]

2.2 课程设置和考核模式不完善,欠缺科学性

当前,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中,一般一周会安排四个课时的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务系统进行每学期的公共体育运动项目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在期末考核阶段,教师可以自定义考试项目,很多时候教师都不会出较难的体育考核试题,只要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运动动作示范和技巧运用,就算过关了,一般公共体育课程不会有挂科的现象,除非学生本人在考核期间没有到场。这种课程设置和考核模式存在很大的自主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考核更多的是凭借主观印象和感受,并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这就导致学生即使一学期都没有好好进行体育运动锻炼,也能在期末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成绩的水分较大。这种状况滋长了一些学生的懒惰心理,他们在平时的体育课程中不认真参与,不坚持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也很常见,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是很不利的[3]

2.3 缺乏有效的体育运动氛围,学生缺乏体育运动激情

当前,除了体育特长生外,其他专业的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形式实现的,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要深入改革,改革就是要学生将运动真正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习惯等,自觉地加强练习,修炼身心,达到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相关体育教师要对体育课改革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师资培训、评价方式等进行研讨。提出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具体要求要求:一是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意义。运动可以获得健康,培养能力,完善个性,最终获得幸福。教师必须要先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督促者和带头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课程改革所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教师应该虚心好学,相互切磋、交流,尽快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这是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这也会对今后进一步推进体育课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

2.4 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1)共享性 共享型生活服务平台整合线下资源,为社区消费者和商户搭建起一个社会化网络平台,每一个社区商户和消费者都成为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网络中共享资源,增加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和评价模式,完善课程教学设置工作必须要仅仅围绕“如何能够在限有的体育资源条件下能够更有效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如何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如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等主题展开研讨。就大学公体教学现存的体制管理问题、场地设施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大学体育课教学应改革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打破原有的系别、年级、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在教务系统上可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学习氛围。通过完善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5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落实“教育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年度工作部署暨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党委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体育教学部的下一步发展,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正确做到在体育教学中,继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广“运动世界校园”跑步软件的应用,全面改进和加强软件的检测和识别能力。同时,体育教学部继续负责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一步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继续做好学校田径运动会和金秋体育季团体竞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体育比赛等,激发大学生体育热情,增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将体育测试变成推动学生体质改善的动力。高校体育教学部全体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增强责任感,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规范开展。

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来看,体育课程开展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还有待提升。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开展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示范,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运动指导,不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要知道,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教学技能、运动素养等都是体育教师自身的魅力所在,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能够吸引一批不爱运动的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中去。而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中,专业的体育教育人才十分短缺,很多体育教师甚至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也有一些体育教师是校外聘任的,这些教师自身的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一定的欠缺,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3 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培养的有效对策

3.1 强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育取得成效

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并不容易,因为体育运动贵在坚持,而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进行体育运动是很多大学生都很难做到的。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缺乏热情和兴趣,一些学生坚持运动,可能也是阶段性的,有的是为了塑性、有的是为了减肥,而真正将体育运动当成是一种爱好的学生就很少的。体育习惯的养成主要有效动力,学生缺乏动力,自然很难养成体育习惯。出现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现阶段缺乏有效的体育运动氛围,缺乏校园体育运动文化环境,学生没有受到激励和鼓舞,对于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也是必然的。在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和相关的竞赛上,学校组织的次数很少,很多竞赛甚至是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一般学校在体育运动竞赛中,仅仅是通过每学期或者是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来实现,这种数量较少的运动活动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学生缺乏热情的引导,体育意识很难提高,体育习惯也很难养成[4]

3.2 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和评价模式,完善课程教学设置

新时期,高校要认识体育教育的形势,明确本校在公共体育课改革方案、存在的困难,探讨相应的对策。要不断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和评价模式,促进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工作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课要以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目的,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推进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公共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适度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训练学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创造条件利用大数据监测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学生课外锻炼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进行考核。此外,高校应将大学生体质能力测试项目要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测试成绩纳入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合格率要纳入各二级学院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每年公开发布一次。体育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着增强体质、培养爱好、形成习惯、终身受益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信息化平台支撑、体育社团建设与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成绩评价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提升学校的体育氛围,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对新一轮体育教学综合改革工作,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全社会重视体育、参与健身、追求健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部门要大力支持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帮助高校不断推进课程完善和改革工作,全面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能素质[6]

目前,诸暨市基本上实现了“调解进机关、调解进学校、调解进厂矿、调解进社区、调解进乡村、调解进市场”,“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发生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以及 “专业矛盾专家调”。2017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16 823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7.7%。

3.3 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激发体育运动热情

宫颈与子宫、乳腺等器官均是雌、孕激素发生生物学效应的靶器官,其功能、代谢和细胞增殖等均受到雌、孕激素的调节和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均证明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与ER、PR的表达状态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由此我们推论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受雌、孕激素影响的其他靶器官一样,是否会受到雌、孕激素的影响?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宫颈癌中的AC对雌激素较为敏感,是激素依赖性肿瘤,类似于子宫内膜癌,手术时必须同时切除双侧附件。而目前对AC给予HRT治疗安全性的研究国内外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AC患者是否可行手术保留附件及术后给予HRT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意见》,在“三走”活动的号召下,高校要积极引领学生广泛投入体育运动,举办以各类体育竞赛和文化活动为主题的学生体育节。旨在引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从中培养坚持不懈、拼搏到底的精神。要确保体育节期间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掀起校园体育运动热潮。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和竞赛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活动整体水平和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一次综合检阅,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成果展示的盛宴[7]。通过开展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和竞赛,让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精诚合作,展现高校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精神,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让体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推动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实现。

3.4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当前,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就应该积极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带领大学生开展更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学习。为切实提高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高校要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学习机会,积极组织相关体育教师开展运动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重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学习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的设计与评价模式,内容涵盖说课、体育课的设计、教案的撰写及评价,使广大学员进一步明确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基本要求。通过培训,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梳理如何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培训工作要以科研为引领,发挥科研在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创新理论等方面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对学校体育各方面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健康的体育、科学的体育、全员的体育”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如在破产解除权行使规范和限制中所分析,基于公平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应当允许合同解除溯及力的例外规则,即对于消费型购房合同,在合同解除后对于消费者已经给付的款项进行特别优待。当破产企业具备继续履行条件时,如管理人主动选择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则购房消费者丧失了其对原购买房屋的物权期待权,此时消费者受到侵害的权益是其基本的生存保障权。若不给予特殊保障,会对广大购房人或者说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从而构成实质意义上的不公平[16]。不论是从物权期待权的学理基础,还是基于人权保障角度出发,都应当将购房人已经给付的购房款作为特殊优先受偿权予以保障。

只有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大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项目中才能真正获得提升,才能促进他们更好的培养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让终身体育理念贯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8]

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课程建设水平,要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考核模式,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建设,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有效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和兴趣,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身体力行,践行体育运动,培养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此外,高校还要不断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体育运动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呼唤体育教师转换角色,勇做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积极构建科学衔接、循序渐进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服务,为“全民健康”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睿,阎小芹.网络时代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以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8(15):152-154.

[2] 汪雄,陈玉林,杨晨飞.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昆明大学城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2017(3):124-127.

[3] 陈吉.运动干预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22-23.

[4] 王江萍,杨中兵.大学生体育舞蹈态度与动机的调查与教学对策的探讨——以贵州省为个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119-120.

[5] 骆艳,陈建华.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12-15,17.

[6] 杨志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与分析——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7):67-69.

[7] 沈小乐.大学生体育动机、兴趣和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郑州市农业院校体育调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4):250-251.

[8] 王爱丹,张金英.大学生体育动机、关注、行为与高校体育改革——鞍山市高校体育调查[J].辽宁体育科技,2002(2):58-59.

[收稿日期]2019-10-15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9)06-0047-05

[作者简介]朱继虎(1970-),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责任编辑:高 坚)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38.html



上一篇: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内实训课程
下一篇:民族体育文化对少年儿童体智能健康发展的作用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 |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梧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梧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梧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梧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