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梧州学院学报》栏目设[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数据库[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收稿方[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投稿方[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征稿要[05/20]
- · 《梧州学院学报》刊物宗[05/20]
教育家:以教育为家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辞海》(1999年版)未收“教育家”一词,读者通常将“教育家”分解成“教育”与“家”,分别寻找解释后再合成。教育,指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也指一种行业、职业
《辞海》(1999年版)未收“教育家”一词,读者通常将“教育家”分解成“教育”与“家”,分别寻找解释后再合成。教育,指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也指一种行业、职业;家,指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商家、行家、专家、科学家等。合起来,“教育家”就是从事教育行业并且掌握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人。
然而这一定义难以获得广泛认同,因为教育家除了职业、知识、技能、经验方面的标准外,更应具有信仰、情感、情怀及其行为表现上的本质特征。为此,笔者在《辞海》中又找到“家”的第7个义项:“以之为家”。这一义项能否用于“教育家”呢?能否将“教育家”理解为“以教育为家者”呢?
这里需要回到“家”之本义。“家”是每个人不可缺失的安身立命之地,特别在中国人的眼中,家是人生存的基本形式,是比城邦、国家等更自然、更普遍、更具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生活单位,是每个人的安全感、幸福感、道德心和生活智慧、生活情趣的主要源泉。同时,“家”是有“眷”的地方,是值得和需要眷注、眷顾、眷念的地方,是中国人心目中生活的宇宙。每个中国人对家都有自幼至老、身心方面的天然依赖。脱离家便成了游子,成了飘泊无定的浮萍。家,是使人的浮泛生活得以扎根并值得终身营建的港湾。中国人离不开家,即使“出家人”,也还会以四海为家。
“以教育为家”意味着教育是教育家的精神依归之地,意味着寄托、归属、融入、血脉相连,意味着爱,意味着忠诚,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无怨无悔。教育家为了教育这个家,将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使教育成为温暖的精神家园。他将奉献自己的全部忠诚,尽情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为“教育家史”续写新的篇章。“以教育为家”还意味着一种宿命,一种先天的缘分,意味着一个人从事教育往往是一种必然,或者是一种由偶然而至必然的命运:教育就需要他这样的人,而他仿佛就是为教育而生;他离开教育就会无家可归,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他不仅今生今世心甘情愿地献身教育,而且如若有来生,他还会从属于教育,还会选择做教育之子。
“教育家系以教育为家者”的假设,从大量实证研究中获得了证明。陶行知与育才学校同舟共济,戏称“抱着爱人过河”。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被美国总统罗斯福誉为“智慧女神”的吴贻芳终身未婚,自称“我嫁给了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办学校以家庭为原型,视学生如己出。泰国曼谷一所贫民学校的老校长已97岁,泰国人称她“姥姥”,视她为民族灵魂。姥姥的学校极其简陋,却是贫民儿童的精神乐园。姥姥终身未婚,以母亲菲薄的遗产贴补学校日用。开发商看中了学校的地段,想以10亿泰铢让姥姥拆迁,姥姥淡然拒绝:她和贫民孩子都需要一个家,一个共同的家。
一言以蔽之:教育家,以教育为家者也!
《辞海》(1999年版)未收“教育家”一词,读者通常将“教育家”分解成“教育”与“家”,分别寻找解释后再合成。教育,指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也指一种行业、职业;家,指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商家、行家、专家、科学家等。合起来,“教育家”就是从事教育行业并且掌握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人。然而这一定义难以获得广泛认同,因为教育家除了职业、知识、技能、经验方面的标准外,更应具有信仰、情感、情怀及其行为表现上的本质特征。为此,笔者在《辞海》中又找到“家”的第7个义项:“以之为家”。这一义项能否用于“教育家”呢?能否将“教育家”理解为“以教育为家者”呢?这里需要回到“家”之本义。“家”是每个人不可缺失的安身立命之地,特别在中国人的眼中,家是人生存的基本形式,是比城邦、国家等更自然、更普遍、更具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生活单位,是每个人的安全感、幸福感、道德心和生活智慧、生活情趣的主要源泉。同时,“家”是有“眷”的地方,是值得和需要眷注、眷顾、眷念的地方,是中国人心目中生活的宇宙。每个中国人对家都有自幼至老、身心方面的天然依赖。脱离家便成了游子,成了飘泊无定的浮萍。家,是使人的浮泛生活得以扎根并值得终身营建的港湾。中国人离不开家,即使“出家人”,也还会以四海为家。“以教育为家”意味着教育是教育家的精神依归之地,意味着寄托、归属、融入、血脉相连,意味着爱,意味着忠诚,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无怨无悔。教育家为了教育这个家,将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使教育成为温暖的精神家园。他将奉献自己的全部忠诚,尽情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为“教育家史”续写新的篇章。“以教育为家”还意味着一种宿命,一种先天的缘分,意味着一个人从事教育往往是一种必然,或者是一种由偶然而至必然的命运:教育就需要他这样的人,而他仿佛就是为教育而生;他离开教育就会无家可归,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他不仅今生今世心甘情愿地献身教育,而且如若有来生,他还会从属于教育,还会选择做教育之子。“教育家系以教育为家者”的假设,从大量实证研究中获得了证明。陶行知与育才学校同舟共济,戏称“抱着爱人过河”。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被美国总统罗斯福誉为“智慧女神”的吴贻芳终身未婚,自称“我嫁给了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办学校以家庭为原型,视学生如己出。泰国曼谷一所贫民学校的老校长已97岁,泰国人称她“姥姥”,视她为民族灵魂。姥姥的学校极其简陋,却是贫民儿童的精神乐园。姥姥终身未婚,以母亲菲薄的遗产贴补学校日用。开发商看中了学校的地段,想以10亿泰铢让姥姥拆迁,姥姥淡然拒绝:她和贫民孩子都需要一个家,一个共同的家。一言以蔽之:教育家,以教育为家者也!
文章来源:《梧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zxyxb.cn/qikandaodu/2020/0824/416.html